兩年前的9月22日,在第75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上,中國領導人作出重大宣示: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這被稱為“雙碳”目標。兩年后的9月22日,國家發改委在介紹生態文明建設有關工作情況時表示,“雙碳”工作開局良好,各方面進展好于預期。這樣的表態看似平淡,回想起來并不輕松?;赝@兩年,我們獲得了哪些啟示?
從一開始,決策層就確立了先立后破、有序推進、堅持全國一盤棋的原則。不過2021年以來,一些地方仍然出現了“碳沖鋒”和運動式“減碳”的現象。我們經歷了一場大規模的拉閘限電,也學會理性認識“雙碳”目標。2021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特別提出,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,實現“雙碳”目標要堅定不移推進,“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”。由此,我們思考何謂“先立后破”,我們重新審視發展和減排的關系。我們開始正視,傳統化石能源的退出是漫長的進程,新能源替代并非一蹴而就,“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”。
仔細想來,糾偏是建立共識的過程。這種共識對于應對可能到來的考驗至為重要。正如發改委官員所說,過去兩年,國際局勢深刻演變,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復,世界經濟復蘇乏力,特別是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,國際能源市場供需失衡加劇,全球減排進程遭遇波折。這種局勢演化帶來的新的不確定性,勢必也會影響中國。
這種共識體現于頂層設計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,時間跨度40年,需要幾代人的接力。這樣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完善的頂層設計。過去兩年,從中央到地方,從各有關部門到各省區市,我們構建了“1+N”政策體系。這好像一幢摩天大樓的地基和四梁八柱,是整個工程質量的基本保證。實際上,很多方面我們現在還在打牢基礎。比如說,為了搞清楚碳排放“家底”,做到“心中有數”,我們正在建立統一規范的統計核算體系,以客觀公正核算全國和各地區碳排放情況。我們還要完善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機制,建立健全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方法。沒有這些數據打基礎,就算手里有路線圖和施工圖,很多工作也無從展開。
過去兩年的經歷告訴我們,應該更多依賴和相信市場。2021年7月啟動的全國碳排放交易所是一個新的開始。對于這個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來說,還要做的是納入更多行業,引入機構投資者等交易主體,進一步活躍市場交易,更好地反映排放權的價值,給企業傳遞清晰的行動信號。
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需要把激勵搞對。比如更市場化的電價形成機制——這將使綠電的競爭力得以恰當地體現,也使企業對減排更有積極性。比如明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,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“雙控”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轉變,等等。有關機構的測算顯示,實現碳中和目標,中國所需投資體量達百萬億級,這些錢大部分應該來自市場。清晰的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會引導更多的資金投資綠色。
實現中國的“雙碳”目標——完成碳排放強度全球最大降幅,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從碳排放峰值實現碳中和,最終還是要靠科技創新。今年8月18日,科技部等部門聯合印發《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(2022—2030年)》,提出到2025年實現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,到2030年,進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,形成一批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技術解決方案和綜合示范工程。這必然支撐碳排放和能耗比的大幅度下降。如果說,“雙碳”目標對市場和企業已經是一種倒逼機制,讓創新動力轉化為改變“雙碳”進程的科技成果,需要營造鼓勵科研人員和企業闖與創的制度與政策環境。這是政府的責任。
文章來源:經濟觀察報